中文     ENGLISH

皮影戏是中国古老的剧种之一。影戏的名称见诸记载是在宋代。灌圃耐得翁的《都城纪胜》中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其话本与讲史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与之丑貌,盖亦寓褒贬于市俗之影戏也。”从纸影人改良为皮影人的影戏在北宋后期已经非常兴盛,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汴京元宵节时每一坊的巷口都设立影戏棚子。

陕西被公认为中国皮影的发源地。近代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史略及其现状》中认为:“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当皆以其最盛。”从宋元到明清,陕西皮影已相当普及。近现代陕西皮影遍及陕北、关中、陕南的各个角落。皮影箱底数量多,艺术质量上乘。其中乡绅家的皮影箱底多为艺术品味较高的大型皮影。每个皮影班子都能凑出几十本甚至上百本戏。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皮影班社登记中,地处关中西部仅十一万人口的千阳县就有皮影班社四十多个。华县、礼泉县各有皮影班社三十八个。陕西境内几乎每个县都有皮影班社,这些皮影班社大多是前辈流传下来的老箱底,使用的皮影不少是清代流传下来的。



皮影的表演是靠光线透过镂刻的影人或道具投射在白色幕布上的活动影像来表现剧情的,展现人物、动物的运动和情态以及各种自然现象的变化。皮影戏中车船马轿、奇妖怪兽都能上场,飞天入地、隐身变形、喷烟吐火、劈山倒海都能表现,配以特技操作和声光效果,极大丰富了皮影艺术的表现力。陕西皮影表演技术巧妙,挑、抵、推、拉、抖、捻、揉、摇、拖、反转等技法实现影像的移动以及人物繁复的动作和细腻的情感表现,给皮影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陕西皮影戏曲调流派支系繁多,现在能够经常性演唱的皮影戏有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宫腔、秦腔、南北道情等十余种唱腔。

陕西皮影在制作时选用上等牛皮,经泡、刮、磨、推精致加工成半透明状,再经过染色、熨烫等多道工序精心制作而成。上色使用黑、红、绿、黄、紫五种矿物颜料,正反两面多层渲染,上色手法多样。陕西皮影透明度高,灯光投射后色彩绚丽;刻出的线条精细流畅,雪花纹、万字纹等精巧细密的纹样独具特色;皮子轻薄易操纵,且平整不易变形。

 

陕西皮影以西安为界分东路影系和西路影系。


东路皮影主要流行于陕西的同州、朝邑(今之大荔)、华县、华阴一带,是清代陕西皮影现存数量最多的流派。东路皮影人物的头与身高比例在1:5左右,净身高一般男为11寸,女将近11寸。雕刻细腻,造型生动,装饰严谨,色彩富丽堂皇。


西路皮影主要流行于西安以西,从乾县、礼泉、兴平直到宝鸡以西。西路皮影人物头与身段的比例为1:6左右,身段较为舒展。装饰简约,图案大方,气派壮大。


还有存世量极少的灰皮影,可谓陕西一绝。清代流行于陕西富平、泾阳、高陵、三原、耀县、礼泉一带,是在西路皮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灰皮影制法特殊,密而不传,制作流程现已无人知晓。其皮色洁白晶莹,手感柔和,雕刻时易于行刀,着色时易于涂匀。造型夸张大胆,刻工华丽精细,上色雅致柔和。



本馆展出的皮影以陕西东路皮影为主,还有部分灰皮影精品。包含头茬、身段、神怪动物、桌椅家具、中景大帐、剧本、皮影箱。希望大家欣赏皮影的精彩艺术性的同时,了解古代的服饰、建筑、风俗文化。我们期待吸引更多的有志之士参与到皮影的研究和保护中来,共同探讨皮影未来的发展空间。

 

 

 

 

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

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雁南一路
Copyright © 2016-2021 西安市明清皮影艺术博物馆 版权所有

全年开放

下午 1:00 - 下午 5:00 周二至周五
早上11:00 - 下午 5:00 周六至周日
周一休馆